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因为,如果一个人把一个目的当作终极而至上的东西而接受下来,那么哪一种推理过程能使他确定出那些最有益于这一目的的行为,他就隐含地以哪一种推理过程为他的伦理学方法。
作为形上之本的太始之原和幽冥之极关联着这个有形的世界,并成为理解和规范此世界的基础。无论这个有表现为仁义,还是礼法。
(醉翁之意不在酒)因有生于无,所以贵无者,欲成其有也。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比较起来,老子有物混成之说不过是第二义,相当于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的境界。见《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续编,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
在老子那里,道作为路的含义是最突出的,它不过就是有无之间的路。学者于此说法中最易见道之真内涵。(98)(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02《刘聪载记》,第2670页。
《禹贡》在其构建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之九州体系中,冀州是中心,为帝都(21)之所在。墨子曾说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23)将禹平水土称之为通四夷九州,将四夷与九州并列,显然是认为大禹治水时已达四夷之地。又,侍中韦謏曾因石季龙畋猎无度,晨出夜归,又多微行而上书规谏石季龙不可忽天下之重,轻行斤斧之间(104)。(44)也就是说,地上的国王是被上天或天帝派到地上,代替上天管理地上的人民和土地。
其说荒渺莫考,然其国人充斥中土,则其地固有之,不可诬也。《宋书》称:商人后改天下之号曰殷,(69)明确称殷商王朝是天下。
战国时期的邹衍,是较早将天下、九州和中同连在一起进行讨论的学者之一。⑤后人虽然多数没有采纳邹衍大九州的天下学说,⑥但对其所说的中国九州(小九州)学说则少有人怀疑,并认为邹衍所说的中国九州(小九州)即是禹之序九州,也就是《尚书·禹贡》所记载的九州。(23)(先秦)墨翟著,(清)孙诒让诂:《墨子间诂·后语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82页。光禄大夫游子远因前赵国王刘曜杀巴酋徐库彭导致四山羌、氐、巴、羯叛乱,上表谏诤,刘曜又要杀游子远,刘雅、朱纪、呼延晏等又向刘曜谏曰若子远朝诛,臣等亦暮死,以彰陛下过差之咎。
《周礼·职方》记有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九州,多谓周九州。(131)(元)脱脱等:《辽史》卷46《百官志二》,第738页。(34)(先秦)左丘明等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50昭公二十二年,孔颖达疏引正义之文,第2100页。按此构想,则知冀州地域范围十分广大,已达岛夷皮服的东北夷之地,并非全部在中原范围之内,亦非全部在华夏族地域范围之内,应该包括岛夷皮服的北方和东北的少数民族地区。
而那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国家,也都包含有大量汉族人口,甚至汉族人口占了大多数。这样的组织形式,应称为国家(53),中国古代的国家主要是指王朝国家。
《尚书·禹贡》九州的青州条下还有嵎夷既略莱夷作牧等记载。可见,魏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都称自己的国家为天下,又都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天下和中国在指称王朝国家的意义上无疑出现了重合。
记载南朝梁国历史的《梁书》,共出现梁有天下大赦天下等相关表述38次。(18)(先秦)孔子编,(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注疏》卷6《夏书·禹贡》,第152页。以天下指称王朝中国,是古人在使用天下一词时最为普遍的用法。狭义的天下用来指称王朝国家,各个王朝国家也称中国(中义的中国),于是,狭义的天下与中义的中国又出现了重合。如等同于古代天下和中国的《尚书·禹贡》九州(20)概念,就不仅仅是指华夏汉族及其政权或中原及其政权。按此理解,徐州境内也不完全是华夏人,还应该包括淮水之上的夷民。
秦汉以后,虽然也用天下一词指称九州中国,但用以指称各个王朝中国的史料日见增多,难以尽述,只能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史书称秦王朝国家为天下的史料很多,如称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而王天下。古人用天下指称世界(大九州)的内涵少有人在实际中应用,又没有用天下指称华夏汉族和中原地区相当于狭义中国的内涵,因此,古人所说的天下,就成了一个用以指称广义中国和中义中国的概念,成为古人实际应用中等同于中国的概念。
(14)(明)章潢:《图书编》卷34《舆地图总考》,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69册,第668页。如辽道宗时期,大臣刘辉曾上书说西边诸番为患,士卒远戍,中国之民疲于飞挽,非长久之策,(150)所说中国,就是指契丹,表明辽人已经明确地自称中国了。
明清时期,用天下指称明清国家的史料很多,有关颁诏天下、天下有司、天下州县、天下学校、天下儒士、天下臣民、天下田土、天下户籍、天下贡赋、天下宗藩、巡行天下、大赦天下等史料,比比皆是,且多有天下国家连称者,并称天下之事为天下国家之事,明确用天下指称明朝和清朝国家。(30)是知,幽州也包括辽东之地。
孔安国传称海曲谓之岛,居岛之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又引马云:‘岛夷,北夷国。《管子》称齐桓公曾说周公旦辅成王而治天下,仅能制于四海之内矣(管仲等撰,黎翔凤校注、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卷16《小问第五十一》,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64页),称周公辅助成王所治理的天下为四海之内。第二曰欧罗巴洲,中凡七十余国,而意大里亚居其一。如后凉王吕光曾遣使授河西鲜卑秃发乌孤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秃发乌孤不受,称吾将顺天人之望,为天下主,(118)秃发乌孤在这里所说的天下主,就是指秃发乌孤即将建立南凉政权之主,此处天下就是指南凉政权。
(74)(汉)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22页。安部健夫将中国古代的天下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并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下所指的‘范围不是我们所谓世界,而是中国,占据优势地位的是墨家和儒家的中国=天下这一概念(参见[日]小野泰教《安部健夫〈中国人的天下观念〉的意义及课题——在日本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天下概念》,《中国儒学》第七辑,2012年),称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心当然是‘中国即天下,‘天下=中国的思维方式占压倒性的优势,无疑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认识。
《尚书·禹贡》称九州攸同……成赋中邦,唐孔颖达疏称‘九州即是‘中邦,故传以‘九州言之。(79)(汉)班固:《汉书》卷64上《吾丘寿王传》,第2796页。
王莽篡汉也称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87)称王莽所建新王朝为天下。邹衍对天下的构想,是他当时对世界的一种认知,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并为汉代的一些大夫所引用,④但由于时代和科技等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人对邹衍的天下构想,尤其是他的天下九州(大九州)学说,并不赞同,如汉代的桓宽、王充等即认为邹衍所言迂怪虚妄。
《周礼·职方》所记载的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的天下九州,也不仅仅指中原或华夏居住区。(59)(先秦)韩非撰,(清)王先慎集解、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14《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0页。这种天下即等于中国的观念,到明清时期虽然发展到了高峰,但由于西方天下等于五大洲的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天下等于世界、中国只是天下之中一个国家的观念开始对中国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下和中国重合的观念开始走向瓦解,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天下和中国观念最终完成了分离。(28)他们均认为,被人们视为夷蛮的楚国属于荆州,说明荆州之地也有夷蛮。
据统计,记载南朝宋国历史的《宋书》,共出现宋有天下2次,大赦天下57次,明令天下和班下天下各1次。古人用来指称九州和中国的天下概念,并非是由中国和四夷或中国与四裔所构成,而是由华夏汉族及其政权和四夷及其政权或中原地区及其政权和四裔地区及其政权所构成,是一个包括九州、四海之内所有华夷及其政权的华夷一体概念,也是一个多民族或多民族政权(复数中国)的概念。
因为出兵攻宋就要征全国之兵,使国家疲弊不堪。被称为天下的大九州,四面有更大的海围绕着。
⑧如《礼记·月令》称: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42) 西周以后,见诸于史书记载的历代帝王,也被称作天子。